登录

  • 首页
  • 关于青联
  • 工作资讯
  • 品牌项目
  • 团体会员
  • 委员之家
  • 影像资料
  • 委员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委员之家 > 委员风采

    张常江委员:“在这个节骨眼上,再难也要顶住”

    时间:2024-10-01 点击: 14 次 作者: 来源:省新闻办

    927日上午,省新闻办、团省委联合举行“我和我的祖国”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一场,邀请三位青年代表,围绕“创新点亮青春梦 科技引领新征程”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发布人

    张常江:省青联委员,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团委书记、

    青年科技团队负责人

    微信图片_20241010092150.jpg

     

    新华社记者:请问张常江先生,在推动山东港口青岛港在现代海洋经济领域建成世界领先的全自动化码头的过程中,您的团队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张常江:码头建设之初,我们的团队到国外考察,遇到的却是无处不在的碰壁,自动化码头核心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可以说,我们没有任何发言权。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买。而卖方却开出了天价!这一方案我们选择了否定,不仅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最关键的是,核心技术我们不掌握,未来我们想要实现效率提升、技术升级仍会受制于人。当时,团队特别焦虑,最后是我们的主心骨张连钢拍了板: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建成自己的自动化码头!之后,我们踏上了自主建设之路。在码头现场的临时办公点,我们5+2”“白+黑”,在推动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系统测试时,我们遇到了未曾想到的难题,车上的全自动取电装置与地面滑触线偶然会出现无法精准对接的情况,这就造成了一个巨大隐患,一旦车辆自动行驶充电装置对接失败,设备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受损,直接威胁着整个码头的安全运行和调试进度。基于我干了五年的桥吊管理工作,在机械、电气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经验,领导决定把这个难题交给我解决,我瞬间感觉责任重大,压力也很大。但项目工期十分紧张,容不得有半点拖延,我心想“在这个节骨眼上,再难也要顶住”,我毫不犹豫地驻扎到了现场。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打破惯性思维,仅用三天时间,在原设计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优化设计,提出了10多条整改方案,成功消灭了这个难题,后期我们又进行了近百轮优化改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系统实现了安全可靠运行。基于这套系统,我们的自动导引车重量较国际上早期同类设备轻了10吨以上,电池寿命也大大延长,预计可以达到12年以上,车辆边作业边充电,实现了24小时连续作业无限续航,不建设换电站也节省资金超过1亿元,有效降低了码头前期建设投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就这样,经过3000多次技术研讨会和多达几十万字的论证报告,我们自主完成自动化码头总平面布局规划及各项详细设计,实现了五项突破和十项首创技术,用三年半的时间,走完了国外常规8-10年的路,把国外专家认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2017511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正式投产运营,我们创出了全球自动化码头开港的最高效率,之后效率一路攀升,为世界自动化码头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中国方案”。


    鲁ICP备14017032号-3

    技术支持:开创云


    山东省青年联合会
    公众号

    山东省青年联合会
    微博账号